您现在的位置:
首页
> 建言献策 > 委员视角
“村庄景区化” 能否满盘皆活唤醒乡愁?
发布日期:2018-06-28浏览次数:字号:[ ]

景在村中,村融景中,个性鲜明的村落景区,眼下已经在我县崭露头角。去年我县已成功创建首批6个3A级景区村庄、13个2A级景区村庄、14个A级景区村庄。而根据《宁波市A级景区村庄创建的实施方案(2017-2022)》,至2022年,我县需要培育A级景区村庄181个,其中3A级29个,景区村庄数将位居全市首位。

 如何让这么多的景区村庄满盘皆活,唤醒乡愁并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呢?最近县政协频频“发声”,对此开展一系列专题调研与专项视察。

 据县政协社法委课题组专题对泗洲头、黄避岙等镇乡,以及县旅委、农办等部门的走访调研后发现,我县以景区的理念建设美丽乡村,打造了茅洋乡银洋村、墙头镇方家岙村、黄避岙乡高泥村等一批特色景区村庄,促进了美丽乡村内涵深化和转型升级,走上了一条美丽乡村和全域旅游的融合发展之路。但是,我县在创建过程中对因地制宜、各具特色的景区村庄建设引导相对不多;对景区村庄建设重视点上的打造,对面上的连线成片开发安排相对较少,系统性、整体性地谋划开发景观资源、经营业态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;景区村庄建设所涉部门协调联系机制尚未建立健全,协同推进研究化解问题的效率欠缺。

 目前,我县景区村庄在挖掘自然景观、田园风光、建筑风貌、历史遗存等方面,同质化、人工化、痕迹化建设多,特色化、差异化、品质化利用较少,存在千篇一律、大同小异现象。特别是对我县最具特色的滨海型、渔乡型景区村庄挖掘建设较少。景区村庄业态开发较为单一,普遍以档次较低的民宿、农家乐吃住为主,仍停留在传统的观光、采摘、烧烤、垂钓、休闲渔船等项目上,乡村旅游的“农味”“土味”和“野味”特色不浓,休闲度假类、文化体验类、户外运动类等多种业态开发不够,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观光、休闲和体验需求。

 此外,景区村庄业态开发、产品发展的专业指导、品牌建设和统一质量标准缺乏,一些休闲项目、精品民宿、乡土特产等没有系列品牌或公共品牌,难以进行统一的宣传推介,影响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

 为此,委员们建议要加强统筹引导,着力推动良性发展。县政府要牵头旅委、农办等部门对我县各村自然景观、田园风光、建筑风貌、历史遗存、民俗文化、体验生活、特色产品等资源进行全方位调查,在此基础上形成《象山景区村庄建设总体规划》,引导魅力村庄建设,推动特色发展。要推进连片开发,打造主题式乡村旅游,实现点的打造、线的优化、面的提升。要强化工作协调,充分做足“美丽乡村+”和“旅游+”的文章,加强区域间、部门间、行业间工作联系协调化解机制建设,形成齐抓共管、协同作战、合力创建的工作局面。

 要坚持主客共享,加快推动景村一体。突出建设特色,做好渔乡、果乡、水乡、溪乡、滩乡等主题挖掘,实现景在家中、家在景中,提升景区村庄档次品味。坚持以文化为魂,挖掘海防文化、民俗文化、习俗文化,做好古村落、古建筑、古树木、古文物、古道等古文章,推广一批具有乡土气息、文化韵律、渔乡风味的“象派民居”,突出一村一地的文化特色。着力完善服务配套,加快民宿、农家乐、渔家乐提档升级,发展农民庄园、度假农庄。优化村级游步道、公共休憩空间、公共停车场、旅游服务中心(点)等布局。

 要注重特色挖掘,积极发展优质业态。加快引进乡伴文旅、途家、安可旅游、西坡酒店等国内知名品牌,提升村庄特色化、品质化水平。要深化优质资源开发。促进农渔业发展与现代养生、农耕体验、乡村民俗、购物民宿等紧密结合,提升乡村旅游的观光性、休闲性和体验性,增加经营收益。坚持“互联网+乡村旅游”“互联网+旅游产品”发展理念,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的旅游开发体系,拓宽乡村旅游宣传和营销途径,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。要深化工作创新,强化资源要素保障,促进人才、资金等瓶颈性问题的解决。提升环境资源要素,切实改变“只见新房、不见新村”和“只见新村,不见新貌”的现象。同时加强乡风文明建设,促进村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质提升,真正提高景区村庄的品质品味。

打印本页】 【关闭窗口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